日本尖端医疗动态
为什么日本医疗界盛产诺贝尔奖得主?
2018-11-09 09:21
2018年的诺贝尔奖生理学或医学奖颁给了热门多年的肿瘤免疫疗法,由美国科学家James P. Allison(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医疗科学家Tasuku Honjo(本庶佑)共同获得。18年里拿了18个诺贝尔奖的日本,值得我们关注。
为什么本庶佑可以获得诺贝尔奖?
1992年,本庶首先鉴定PD-1为活化T淋巴细胞上的诱导型基因,这一发现为PD-1阻断建立肿瘤免疫治疗原理做出了重大贡献,曾在2013年被《Science》评为年度十大科学突破之首。诺贝尔奖给的是开创性工作者,因此他得奖应该是可以预见的。
为什么肿瘤免疫疗法能引起世界关注?
主要因为三点:
第一,肿瘤免疫疗法能治疗已经广泛转移的晚期癌症。
部分在日本接受标准疗法全部失败的晚期癌症患者,使用免疫治疗后,依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第二,肿瘤免疫疗法有”生存拖尾效应”。
响应免疫疗法的患者,有很大机会高质量长期存活,这批曾经被判死刑的晚期癌症患者通常被称为”超级幸存者”!在黑色素瘤,肺癌,肾癌等患者中,免疫疗法都制造出了一批”超级幸存者”。最初接受日本先进医疗的一批患者,很多已经存活了10年以上!这种”拖尾效应”是免疫药物和化疗或靶向药物最大的区别。
第三,肿瘤免疫疗法是广谱型的,让异病同治成为了现实。
目前哪些肿瘤免疫疗法是靠谱的?
当年的”魏则西事件”证明了并不是所有的”肿瘤免疫疗法”都是一样的。为了避免类似悲剧,政府需要加强监管,防止无效疗法泛滥。
科技发展日新月异,世界上每时每刻都有新的数据,日本这样的医疗先进国家随时都可能出现新的有效的免疫疗法,因此,患者家庭自己要多了解被证明有效的肿瘤免疫疗法,而日本肿瘤免疫疗法对于中国患者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日本肿瘤免疫疗法的优势:
- 日本使用NK细胞免疫医疗法治疗肿瘤有40多年历史,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数据;
- 日本是在免疫细胞领域对癌症实体瘤研究和临床最发达的国家;
- 与iPS细胞为代表的再生医疗相同,免疫细胞的培养及加工被视为下一代的尖端技术,已经纳入厚生劳动省推进的第三种再生医疗;
- 相比欧美国家,其临床对象为东方人,更适合东方人体质。
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3年发表,日本诺贝尔获奖高产2000年之后获奖者,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汤川秀树,包括美籍日本人南部阳一郎(已故)、中村修二,到2015年的梶田隆章、2016年的大隅良典,自然科学3个部门合计达25人。目前再加上2018年日本杰出的免疫医疗学家Tasuku Honjo(本庶佑),一共26人。
为什么日本盛产诺贝尔奖得主?
首先,因为兴趣搞科研。
日本的大学教授们搞科研、发论文,并不是为了评职称,而是出于对某种事物的兴趣与好奇心。例如2012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京都大学教授中山伸弥。
他就是因对”干细胞”充满了浓厚的兴趣,经过不断研究,发现了”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的结论。也正是因为这个出于兴趣得出的结论,让他享誉全球学界,50岁就获得了诺贝尔奖。
为了评职称搞科研,功利心太强,当得到那个职称后,人就没有动力了,出于兴趣搞科研,才会后劲十足。
其次,”大学者——大学者”的理念。
围绕大学到底是以谁为核心的争论,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与中国大学机构的过于行政化不同,日本大学是以”学者”为中心的,行政人员是为教授、研究者、学生服务的,根本没有什么官架子。正是基于”大学者–大学者”的理念,少了各种行政阻挠,日本大学的医疗科研才会如此顺利。
再次,科学家有国籍,但科学没有国界。
虽然人们都说”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国籍”,号召人们为祖国效力。但在全球化的今天,我们是否应该换一种思维模式。利用全世界的优势资源发展科技,日本多位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是与他国科研人士联合获得的。
200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白川英树和2001年化学奖得主野依良治都曾在美国大学进修,均了解各自领域最新的研究动向,开展国际共同研究。
最后,充足的经费保障和科学家的努力。
俗话说”家里有粮,心里不慌”,只有解决了科研人士的后顾之忧,科研才能顺利进行。日本的大学教授和研究所人员申报课题的渠道和形式,是课题注册制,不必层层审批,一定份额的经费就很快拨下来,保障其数年的研究。
来看两组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2013年发表的数据:
数年如一日,可以自始至终、扎扎实实的科学研究,不必特别公关和费心的经费申请渠道,不受外界的干扰,比较充足的科研经费和良好的科研环境为独立自由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制度性保障。另外,这些学者们获得的崇高地位也与他们的努力不可分割,很多教授六七十岁依旧工作到凌晨两三点,这是最令中国留学生所钦佩的。
以上种种原因,让日本科研走在世界前列,科研基础好了,自然能够为诺贝尔提供支撑。日本的”实体科技”值得所有人学习,也感谢日本为攻克人类疾病带来的尖端医疗的福利。